为深入践行体育消费创新发展理念,台儿庄区依托独特区位优势与文旅资源,探索出“赛事经济引流、产业融合增效、设施升级筑基”的特色模式,形成“一日比赛、多日停留、全域消费”的体育旅游生态,为区域经济转型提供新动能。
强化组织保障与政策创新凝聚产业发展合力高位统筹,构建协同工作机制。成立由分管副区长牵头的体育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整合发改、教体、文旅等多部门资源,将体育产业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建立“跨部门联动+乡镇协同”的统筹推进机制。通过定期召开产业联席会议,制定《台儿庄区体育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体育+文旅”融合发展路径,推动政策、资金、项目精准落地。政策赋能,激活市场主体活力。出台专项政策吸引体育品牌资源,面向知名教练、运动员及企业推出场地租赁优惠、赛事补贴等举措,成功引入门球、龙舟等国家级赛事训练基地。同时,鼓励企业参与体育场馆市场化运营,举办招商推介会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培育本土体育龙头企业,2024年新增体育装备制造、赛事服务等市场主体15家。融合布局,完善产业配套设施。聚焦“体育+文旅”场景需求,升级改造酒店、商务会所等配套设施,建设完成小季河农旅综合体体育公园、两岸体育公园等特色场地,形成“景区+运动基地+服务配套”的立体体育空间网络,群众体育健身服务能力提升30%。
以赛事经济为核心引擎激活消费流量价值国家级赛事塑造品牌高度。聚焦文旅融合,2024年承办首届大运河门球公开赛、中国辉煌足迹大运河龙舟赛、全国“行走大运河”健步走等多项国家级赛事,全年赛事拉动旅游消费超2000万元,赛事曝光量破亿次,显著提升“运河体育”品牌影响力。万人规模赛事扩大消费基数。举办大运河半程马拉松、山东省汽摩联赛等体育赛事,配套“参赛+旅游”定制服务,对参赛选手等相关人员给予赛后免费游览古城、体验非遗项目优惠权益,实现“一人参赛、全家消费”。据统计,马拉松赛事期间,景区日均客流量增长45%,餐饮、住宿收入同比提升60%。“四沿”赛事深化区域联动。创新“沿运河、沿古道、沿生态、沿文化”的“四沿”赛事体系,将龙舟赛、健步走等活动与运河文化廊道建设结合,推出“运河体育旅游线路”,串联台儿庄古城、双龙湖湿地等景点,形成“赛事打卡-文化体验-消费转化”闭环,2024年带动沿线%。
深化“体育+”多元融合拓展消费场景边界“体育+文旅”打造全域消费生态。依托台儿庄古城5A级景区,推出“冰雪大世界”“古道滑雪场”等冬季运动项目,联动灯会、庙会形成“滑雪+民俗”消费场景,2024年冬季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冰雪项目收入占景区总营收的20%。同时,在古城内引入皮划艇、帆船等水上运动体验,打造“白天运动+夜晚演艺”的全天候消费链。“体育+农业”培育乡村消费新极点。在小季河农旅综合体推出“田园健身步道”“农耕体验+亲子运动”项目,举办“农民趣味运动会”,将采摘、垂钓与健步走结合,形成“运动休闲+农产品展销”模式,带动周边农户人均增收800元/年,相关线路获评“山东省乡村体育旅游精品线路”。“体育+会展”激活产业协同效应。举办“好运山东”体育消费季暨枣庄体育旅游节,同步开展体育装备展、文旅产品交易会,吸引50余家企业参展,现场发放消费券30万元,拉动消费超800万元。通过“展会+赛事”联动,推动体育装备制造、旅游服务等产业协同发展,形成“以展促销、以赛聚势”的产业生态。
未来规划从“赛事经济”到“生态经济”升级设施,夯实消费基础。规划建设运河水上运动中心、智慧健身步道二期工程,引入VR运动体验、智能体质监测等科技元素,提升设施智能化水平。推动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实现主城区“10分钟健身圈”全覆盖。创新IP,强化品牌引领。重点培育“运河体育”系列IP,开发“门球世界杯”“大运河马拉松”等国际赛事,打造“千年运河·活力台儿庄”品牌形象。依托非遗文化,创新“武术擂台赛”“传统射箭体验”等文化体育项目,增强消费吸引力。数字赋能,拓展消费场景。搭建“台儿庄体育旅游”线上平台,整合赛事报名、旅游预订、消费券发放等功能,实现“一键式”消费服务。推动“直播+赛事”“短视频+打卡”等新媒体营销,培育“网红运动打卡地”,力争2025年线%。
台儿庄区以赛事为纽带、以融合为特色,构建了“体育引流、文旅变现、全域共享”的消费模式,其经验为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了“流量经济+生态价值”的实践路径——通过国家级赛事提升城市能级,借“体育+”打破产业边界,最终实现体育消费与文旅经济的双向赋能、协同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