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往年气象经验和天气预报,新区7月份出现35℃以上高温天气可能性较大。伴随梅雨季节来临,可能出现高温、高湿环境。
婴幼儿对高温敏感,而且宝宝们对不舒服的反馈往往不够清晰和准确,家长们要注意观察,及时帮助他们调节环境温度,及时补充水分。尽量避免正午外出和太阳直晒。
老人体温调节功能减弱,对抗高温能力较差,高温天气下,应待在阴凉的室内,必要时打开空调降温。
慢性病患者高温中暑的风险要高于健康人群,要注意服用的药物是否影响体温调节中枢和外周神经,必要时可以咨询临床医生。
日最高气温达到40℃以上,应当停止当日室外露天作业;日最高气温达到37℃以上,40℃以下时,施工单位全天安排劳动者室外露天作业时间累积不得超过6小时,连续作业时间不得超过国家规定,在气温最高时段3小时内不得安排露天室外作业。
因生产需要,不能按规定停止高温作业时,应强制员工规范穿戴长袖工作服、防护手套、劳保鞋、防护面罩等防护用品,应适当调整作息时间,采取“做两头、歇中间”的方法,严格控制室外作业时间。
百日咳属于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以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以及咳嗽终止时伴有鸡鸣样吸气吼声为特征。
在潜伏期末即从呼吸道排菌,发病第1-3周尤其是第1周卡他期传染性最强。百日咳主要经飞沫传播,以家庭内传播较多见。
百日咳疫情仍在较高位波动,预计2024年7月百日咳发病仍处于较高水平散发状态,应警惕聚集性事件的发生。
关注孩子的身体状况:观察是否有阵发性、痉挛性咳嗽,持续咳嗽≥2周等;如发现上述症状,及时就诊。
建议百日咳病例周围6岁以下未完成4剂接种或3年内未接种百白破疫苗的儿童应尽快接种1剂次。
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属于肠道病毒,主要通过接触患者鼻咽分泌物、唾液、疱疹液、粪便,以及接触被污染的玩具、奶瓶、餐饮具等物品传播。
每年5-7月、9-12月为新区手足口病流行高峰,也是聚集性手足口病事件的高发季节。
婴幼儿的奶瓶、奶嘴及儿童的餐具,在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消毒,婴幼儿的尿布要及时清洗、曝晒或消毒。
疾病流行期间不要带孩子到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避免与手足口病患者亲吻、拥抱等密切接触。
每天晨起检查孩子皮肤(主要是手心、脚心)和口腔有没有异常,注意孩子体温的变化。
儿童出现发热、出疹等相关症状时,家长要及时带其前往医疗机构就诊,并将相关情况告知学校/幼托机构老师。
登革热是通过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虫媒传染病,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流行季节一般为每年的5-11月,高峰期为7-9月。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观察到登革热病例激增,目前东南亚、西太平洋地区和美洲地区受登革热影响严重;我国登革热疫情较往年整体呈现升高趋势。
随着旅游、商贸等国内外人员往来的逐渐增多,新区登革热疫情自境外、省外的输入风险将持续增加。
7月进入登革热高峰期,同时7月气温上升,预计传播媒介伊蚊密度将较高。在防范输入性病例的同时,也需警惕本地病例的发生。
家中安装纱门纱窗、使用蚊帐,使用蚊香、电子驱蚊器、电蚊拍或家用杀虫剂杀蚊驱蚊。
及时清理家中花盆、水缸、废弃罐子的积水,水桶或垃圾桶翻倒或盖上盖子,水培植物的水要定期更换,避免蚊虫孳生。
外出时,应穿长袖和长裤,并于外露的皮肤及衣服上喷涂蚊虫驱避剂,同时避免在树阴、草丛等蚊虫较多的地方逗留过久。
前往登革热流行地区(如东南亚、美洲等)旅行的游客,增强防病意识,采取穿着长袖上衣和长裤、使用蚊虫趋避剂等防蚊措施,选择有纱窗和空调的居住场所,睡觉时使用蚊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