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活动的一大亮点是,中欧两地科学家开启了一场跨越山海的双向奔赴。一批来自欧洲的华裔生命科学家带着他们的创新项目、创新成果来到天津寻求合作。
2024年底,中国国际科技交流中心与天津市科协、天津市人社局、天津经开区管委会签订共建海外华人科技团体代表处集聚区(天津)合作备忘录,标志着海外华人科技社团境内代表处集聚区正式落户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
此次成立的海外华人科技社团境内代表处集聚区,是由中国科协提议建设的合作机构,是中国科协海外人才智力归国服务行动计划的重要支撑。通过政策创新、服务集成、供需对接,有效推动国际学术交流、科技合作、海外人才智力引进和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孵化等活动,为天津的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持,进一步推动区域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各方的大力支持下,目前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已经落户中欧生命科学联盟(瑞士)天津代表处、常春藤创业联盟(美国)天津代表处、中欧创新创业协会(比利时)天津代表处、欧盟中国城市发展委员会(比利时)天津代表处和中东欧中国科技交流协会(匈牙利)天津代表处5家海外华人科技社团代表处。
市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张建华表示,天津正以制度型开放为抓手,加速全球创新资源汇聚。去年底,海外华人科技社团境内代表处集聚区落户天津,为天津链接国际创新力量提供了重要平台。
本次沙龙正是中欧生命科学联盟(瑞士)天津代表处成立后在天津举办的首场重磅活动,为海外科技社团深度参与天津创新生态建设,实现“欧洲研发——天津转化”树立了标杆。
本次天开创新沙龙不仅为中外科学家提供了思想碰撞的舞台,更为他们搭建了交流互鉴、传承科学精神的平台,共议科技发展方向,共答国际合作之题。
市科协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元英进作为主讲嘉宾,围绕“合成生物学与应用”主题,系统梳理了合成生物学的学科发展趋势与产业化前景,并强调了合成生物学在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变革性潜力。
随后,瑞士保罗谢尔研究所终身高级研究员、瑞士科协生命科学协会主席李晓丹博士(瑞士)做了“氧化苯乙烯异构酶开发及产业化”的主题演讲。
一位中国科学家与一位瑞士华裔科学家的研究内容竟然不谋而合,两位科学家大有一种惺惺惜惺惺、相见恨晚的感觉,没等沙龙结束,两位科学家就开始了更深层次的交流。
这一幕,也从侧面反映出来,天开创新沙龙为中欧两地科学搭建的沟通桥梁恰逢其时。
随后,多位来自生命科学领域的欧洲华裔专家接力登场,分享了多项硬核研究成果。
中欧生命科学联盟副主席程琦博士(奥地利)带来的项目是“干扰素诱导病毒载体delNS平台及其癌症免疫治疗用途”。
这一项目属于创新药领域,可以用于癌症的免疫治疗,目前已经完成临床一期试验。
这个平台是专门由流感病毒设计而成,用于抵消癌症诱导的免疫抑制机制,有望成功实现有效治疗结果。一期临床试验显示,针对宫颈癌、头颈癌有明显的免疫抑制潜力。
作为这个项目的主导研究者,程琦博士把这个项目带到天津寻求进一步的发展合作。
中欧生命科学联盟(瑞士)天津代表处运营总监、金凤实验室首席医学家史琳博士(法国),荷兰伊拉斯姆斯医学中心外科住院医师兼博士后研究员高杏博士(荷兰)共同带来了“核小体肺癌检测试剂盒”项目,可用于肺癌的早期检测筛查。
该项目可以避免多达50%的不必要活检,识别可能从免疫治疗中获益的患者亚群,可额外识别微小残留病灶,大大提高肺癌早期筛查的准确性与便捷性。试想,一个小小的检测试剂盒就能够对肺癌进行筛查,免去了其他各种繁琐的检查,早发现、早治疗,可以大大提高肺癌患者的早期存活率。
中欧生命科学联盟主席、瑞士电子微技术中心资深专家高惠博士(瑞士)带来了微血管健康技术(视网膜血管分析)。
这是一项技术成熟并且有产品的医疗器械。属于针对心血管疾病早期筛查与预防的前沿技术。
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选择视网膜血管作为技术创新的突破口,主要原因是:视网膜血管是全身微血管的“窗口”,可以直接无创成像,通过观察视网膜血管的形态改变,判断是否出现心血管疾病的早期信号。
此外,高惠博士还带来了“血栓诊断与监测技术”,可以广泛用于临床诊疗和居家监测。
在全球每四例死亡中,就有一例与血栓有关。高惠博士的研究融合了新型生物标志物检测技术与AI风险评估模型,可以在症状出现前即刻识别出血检形成的风险,通过便携式设备与居家应用,把检测速度提高到5—10分钟之内出结果。
葡萄牙波尔图理工大学终身教授、孟立建博士(葡萄牙)带来了“基于AI的红外上转换纳米材料体外诊断试剂盒”技术。
这项技术可以提高检测试剂盒的灵敏度,用于临床检测、药物筛选、食品与环境检测等多方面。
该项目一旦落地,可以使我国率先在生物红外荧光标记颗粒材料领域进入商业销售阶段,抢点国际商业应用前沿领域,并建立相关国际行业标准。
英国奥科斯国际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中英科技与贸易协会副理事长周克明博士(英国)带来了“人工智能医疗物联网远程健康实时诊疗系统”。
这是一项技术成熟并且有产品的“可穿戴健康监测设备”。真正做到可以远程监控佩戴者的实时健康情况,并且通过大数据学习、人工智能分析,为佩戴者提供重大疾病预警。
它的技术含量是目前智能手环、智能手机所不能企及的。该项目2024年第四季度已经在英国成功实现商业化。此次通过天开创新沙龙寻找合作伙伴,惠及国内使用者。
中欧生命科学联盟副主席、中瑞生命科学协会会长于江博士(瑞典)带来了“治疗视神经萎缩的突破性新药研发”,可以用于治疗视神经萎缩等神经退行性疾病,这一创新药目前已经完成临床前研究,即将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目前,没有任何药物可以有效治疗视神经萎缩疾病,于江博士带来的新药可以突破性地有效治疗视网膜神经退行性疾病,神经保护和神经修复效果明显,并且已经成功通过化学合成方法合成出药物,可以满足商业化之后的量产要求。为视神经萎缩患者带来福音。
以创新改变未来,科技创新离不开国际交流合作,天开创新沙龙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深化拓展国际交流合作,推动更多优质项目落地,催生引领未来的创新成果和产业项目,为海内外人才来津创新创业提供优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