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绿灯”,结节、囊肿、脂肪肝、骨脆、“三高”、超重……多数人都面临着健康危机。
6月5日,新京报社携手爱康集团联合发布了《2024版北京市体检人群抽样健康报告》(以下简称《北京健康报告》),该报告由北京大学中国卫生经济研究中心提供学术支持。
该报告共收集了163.49万人(2023年4月1日至2024年3月31日)健康大数据,针对人群的性别和年龄分布、癌症随访统计分析、各项体检异常结果检出率总体分布等9个统计分析维度,以及心血管类体检异常结果、代谢和内分泌类体检异常结果等22项体检异常结果进行统计,对北京市体检人群健康现状进行了系统盘点。
据报告显示,共有1698人确诊癌症,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甲状腺癌823人,肺癌297人、乳腺癌179人、宫颈癌/宫颈原位癌67人、前列腺癌67人。
甲状腺癌之所以排在第一位,是因甲状腺超声的参检率达74.36%。作为筛查肺癌最为有效的手段,胸部CT参检率仅为21.90%。
40岁以下共有587人确诊癌症,其中年龄最小的仅18岁,被确诊为胰腺癌。
骨量减少/骨质疏松成为北京市体检人群的头号“健康刺客”,检出率高达54.30%,其次是体重指数增高52.13%,甲状腺结节48.96%、脂肪肝38.55%等等。
另外,眼底健康状况也是不容乐观。在近40万人次的人工智能眼底照相疾病风险评估结果中,眼底异常检出率高达79.50%,高于全国检出率1.74个百分点。
在参与肝癌风险评估的受检者中,北京市体检人群总体肝癌高风险比例为5.01%,男女比例2.10:1,男性更需注意自身肝脏问题,定期进行筛查和监测。
北京市女性体检人群中,结节是“重灾区”。10个中或有5个与结节共处。甲状腺结节的检出率就超过了44%,40-49岁的女性乳腺结节,检出率达46.19%。
甲状腺结节、高血压、脂肪肝、乳腺增生、肾囊肿、肠息肉……这些无需大手术在体检报告中出现的“小毛病”,很多人或许都不以为意,对医生说的定期复查,健康生活,刚开始可能会认真执行,但久而久之大概率会敷衍了事,严重时后果如何?
“杭州25岁姑娘两年没复查,甲状腺结节变成癌”“46岁男子肠息肉没有定期检查,变肠癌”……这些的新闻并不少见。
肠息肉—腺瘤—肠癌;肝炎—肝硬化—肝癌;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从小疾病变成癌症,往往只需三四步,一旦放松警惕,或许就会惹“癌”上身。
近年来,全球癌症不仅发病率不断增长,还呈现出年轻化趋势,癌症似乎正在成为人类生活的一种常态。更令人担忧的是!早期癌症发展太隐蔽,发现时很多都已处于中晚期,不少癌细胞还会出现转移、扩散,治疗难度大,致死率高。
虽说如此,但癌症其实并不可怕,它是一种“生活方式病”,可防可治。即使不幸确诊,但若能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也能大大提高生存率。
癌症,预防远远大于治疗!健康生活,定期体检,积极治疗“小疾病”,都有利于预防癌症的发生。
面对癌症,除基础的预防外,最前沿且安全的“明路”就是存储一份健康优质的免疫细胞。
众所周知,人体内的免疫细胞可以抵御病毒、细菌的入侵,却不知它还可清除人体内的癌细胞,正常人体每天会产生3000~6000个癌变细胞,正因免疫细胞的及时清除,癌症才得以避免。
人体内的免疫细胞虽然与生俱来,但是它一生发挥的功能就犹如抛物线岁后功能开始大幅减弱,机体渐渐失去抵抗癌症的能力。
故此,人们才会选择趁着年轻时存储抗癌最强“武器”——免疫细胞。存储下来的免疫细胞就是人们预防癌症,对抗癌症的“后备军”,一旦身体需要,就能及时回输,刺激自身细胞修复,激活并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进一步消灭血液中以及组织中的癌细胞,预防癌症。